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物资匮乏始终是制约中国军民抗战的关键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宋庆龄以其远见卓识,坚定支持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发起“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通过发展工业生产为前线提供物资保障,书写了国际友人与中国人民并肩抗战的动人篇章。
1927年,来华之初的路易·艾黎
1933年,艾黎在史沫特莱的引荐下,在上海莫利爱路宋庆龄寓所,结识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女性——宋庆龄。在艾黎的印象中,宋庆龄“表面上是一位退隐的夫人,事实上,她一直很活跃,感到自己有责任秉承孙中山的遗志,尽一切办法继续为革命工作”。
1934年,在宋庆龄的关心和支持下,艾黎和几位外国朋友共同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与中共地下党组织建立了联系。艾黎居住的愚园路寓所顶楼小房间里,设了一处秘密电台,与进行长征的红军保持通讯联系。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消息传来,艾黎和宋庆龄都无比喜悦。11月7日,宋庆龄用“苏西”的化名复函艾黎,赞扬红军“真是一支强大的军队”。
1935年11月7日,宋庆龄致路易·艾黎函
上海的岁月中,艾黎还积极参与宋庆龄支持筹办的《中国呼声》杂志。在编辑格兰尼奇夫妇同宋庆龄、艾黎、史沫特莱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呼声》首期于1936年3月15日出版。
1936年3月15日出版的《中国呼声》创刊号
自创刊起,宋庆龄就不断给予《中国呼声》以指导和支持。她不仅为杂志提供稿件,还亲自为这个刊物搜集材料,介绍一些人对局势的看法,协助他们做好编辑工作,有些文章就是中共地下党组织通过她转给杂志编辑的。艾黎则是《中国呼声》杂志的长期撰稿人,他用凯特·道森、理查德、霍华德、乔大琦、韩素梅、明甫等不同的笔名,在杂志上发表有:《岳飞——中国的爱国者》、《法西斯战争的后果》、《日本的致命弱点》、《台湾——我们失去的领土》、《绥远——要塞》、《爱和平的我们必须争斗》等十余篇文章。
1936年春,为庆贺《中国呼声》的出版,宋庆龄特意组织大家周末游览杭州。图为宋庆龄(右二)与路易·艾黎(右一)、格兰尼奇夫妇(左一、左二)等人在杭州钱塘江边的合影
路易·艾黎保存的《中国呼声》最后一期印样
1938年,路易·艾黎(左二)与友人海伦·斯诺(右五)、王安娜(右三)在上海伤兵医院慰问伤残士兵
1938年初,路易·艾黎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等人共同酝酿成立一个致力于组织难民生产、支援抗战的工业合作组织。他将这一想法告知了宋庆龄,希望能得到她的支持。宋庆龄当时正积极推动“保卫中国同盟”的筹备工作,她认为“中国的抗战不仅需要军事上的抵抗,更需要经济上的自立,工业合作是保障前线物资、安置难民的重要途径”,对艾黎的提议深表赞同,并当即表示全力支持。
1938年8月5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汉口横滨正金银行大楼内正式成立
1938年8月5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武汉正式成立,孔祥熙担任理事长,路易·艾黎担任技术总顾问。宋庆龄虽未担任具体职务,但始终是“工合”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她利用自己的身份和人脉,为“工合”募集资金、联络国际援助。
1939年,《今日中国》杂志刊登的宋庆龄向美国世界青年大会广播《中国工业合作运动》演讲摘录
“工合”成立后,路易·艾黎带领团队深入后方各地,组织难民建立工业合作社,生产布匹、农具、手榴弹、药品等物资。但由于资金短缺、设备简陋,“工合”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宋庆龄得知后,通过“保卫中国同盟”向国际社会呼吁援助,她以保盟主席的身份,通过演讲、撰文,以及与国际援华机构、个人通信等方式宣传工合的性质和作用,呼吁援助新生的中国工合事业。
1939年末,路易·艾黎(左一)与工合延安事务所成员在窑洞前合影
宋庆龄在视察工合成都事务所的工人欢迎会上讲话
1940年4月,宋庆龄和宋蔼龄、宋美龄三姐妹从香港飞赴四川,一同视察了重庆、成都等地的多个工业合作社。宋庆龄在视察工合成都事务所的工人欢迎会上讲话指出:“工业合作社事业,正是总理民生主义之实行,一面求改善人民生活,一面求充实国家经济力量,希望各位对民生主义加以研究,俾总理遗旨能普遍实行?!?/p>
在宋庆龄的组织领导下,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举办多场活动筹募资金,用于援助中国工合事业,其中最具影响的是1941年7—8月间举行的“一碗饭运动”和同年11月举办的嘉年华会暨工合展览会。为配合保卫中国同盟的宣传募款活动,艾黎也两度专程从内地前往香港,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技术顾问的身份协助开展工作。
“一碗饭运动在香港”新闻报道
宋庆龄在嘉年华会开幕式上演讲
早在工合运动兴起之初,艾黎就意识到,成立合作社的同时必须对工人进行管理和技术培训,故1941年起,艾黎就在江西赣州、陕西宝鸡和双石铺、四川成都等地试办培黎学校培训技术工人,同时免费招收贫苦学生就读。宋庆龄亲自为学校题写校名“培黎”,取“为黎明而培训”之意,并在给艾黎的信中写道:“培黎学校是‘工合’的希望,它培养的不仅是技术工人,更是为中国未来工业发展、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战士?!彼苟啻蜗蚬视讶私樯芘嗬柩5那榭觯D技萄璞负妥式?。
路易·艾黎与成都培黎学校学生合影
路易·艾黎在山丹培黎学校给学生上晨课
1945年5月10日,重庆《大公报》对宋庆龄举办舞会为工合培黎学校筹款的报道
在宋庆龄的持续支持和路易·艾黎的不懈努力下,到1941年,“工合”已在全国建立起数千个合作社,分布在西北、西南等后方地区以及敌后抗日根据地,从业人员达数十万人,生产的物资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抗战。宋庆龄在1941年发表的《“工合”与抗战》一文中指出:“‘工合’运动证明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团结精神。在艰难的环境中,它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资基础,也为战后中国的工业重建埋下了种子?!?/p>
1942年以后,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工合”的发展遭遇更多困难,但在宋庆龄和路易·艾黎的坚持下,依然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部分内容和照片来自北京宋庆龄同志故居、中国福利会、
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
机构动态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