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阁论坛官网入口,绥化楼凤一品阁,唐人阁论坛官网入口,万花楼qm论坛最新全国茶楼app

首页>走近宋庆龄>生活故事
携手并肩为正义发声——宋庆龄与世界反法西斯友人 爱泼斯坦
发布时间:2025-08-29 08:02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硝烟中,文字与声音的力量从未缺席。宋庆龄与美国记者爱泼斯坦的合作,便是以笔为刃、以文为桥,向世界传递中国抗战真相的生动写照。

1938年,爱泼斯坦在香港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22岁的爱泼斯坦作为美国合众社记者,在上海目睹日军暴行后,毅然投身反法西斯宣传。他撰写的《中日战争透视》一书,以详实的一手资料揭露日军侵略本质,引起广泛关注。1938年,经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引荐,爱泼斯坦在香港见到了宋庆龄。初次见面,宋庆龄便对这位年轻记者的勇气与洞察力印象深刻,两人就国际舆论对中国抗战的误解展开长谈,爱泼斯坦提出的“用数据与细节打破偏见”的观点,与宋庆龄的想法不谋而合。

1938年,保卫中国同盟中央委员会成员合影。左起爱泼斯坦、邓文钊、廖梦醒、宋庆龄、希尔达·塞尔温-克拉克、法朗士、廖承志

  1938年6月,“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在香港成立,宋庆龄担任主席。为让国际社会及时了解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和物资需求,她决定创办《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简称《保盟通讯》),并向爱泼斯坦发出邀请:“《保盟通讯》需要一位既懂中国又通国际的编辑,我希望你能来主持这项工作?!卑盟固剐廊挥υ?,从此成为宋庆龄在国际宣传领域的重要助手。

《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新刊第1期

《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英、中文版

  《保盟通讯》是宋庆龄十分重视的刊物。早期是一份油印的英文简报,编印过6期,其中第5期是爱泼斯坦写的关于广州沦陷前后的报道。从1939年4月1日起,《保盟通讯》改为铅印出版的双周刊,称为新刊,每期发行1000份。从新刊第7期起,每期增至2500份。为扩大在华侨中的影响,1941年初,《保盟通讯》从第26期起,还同时出版了中文版。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保盟通讯》被迫???。

1940年,宋庆龄为帮助爱泼斯坦进入重庆写的介绍信

 

爱泼斯坦在《保盟通讯》第18期上发表的《突破封锁进入中国》

  1940年春,爱泼斯坦离开香港前往重庆,途中撰写战地报告《突破封锁进入中国》一文,发表在《保盟通讯》第18期上,真切讲述了自己历经十多天的艰难颠簸,从香港进入广东韶关的一路见闻与感受,从侧面反映了保盟收到的捐赠物资可以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与重重封锁之下,依然能够通过水路、山路与公路甚至铁路进入抗日的前线与根据地,将反击侵略者所需的物资运抵目的地。

  在第26期的《中国的经济战线》一文中,爱泼斯坦讲述了他在重庆考察工合项目的所见所感,以一组详实的数据,说明经济抗战的意义与作用。爱泼斯坦在报告中概括道:“(重庆的)76个合作社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启示。它们表明:中国工合这种组织形式,在对敌人实行工业抵抗、保全战时工人的技能和较好的生活、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商品方面,能够同其他各地一样取得成功;这种形式适合于今日战时中国的各种地方经济条件?!?/p>

1940年,爱泼斯坦在重庆

  1941年12月,日军进攻香港,爱泼斯坦本已经乔装更名顺利躲进一家医院,并瞒过了日本宪兵的盘查,但日军突然占领了医院,将医院里所有人关进了赤柱拘留营。他一进赤柱拘留营就联络狱友积极设法逃脱,好在拘留营内管束得并不太严,于是,爱泼斯坦与另几位同伴历经惊险,冒死成功逃离了赤柱拘留营。他们先是到了澳门,几经辗转后终于来到了重庆。

1942年3月,逃出拘留营之后的爱泼斯坦

1943年,出版的保盟年报《在中国游击区》

  1942年,爱泼斯坦几经辗转到达重庆后,与宋庆龄会合,继续为保盟义务工作。在重庆时,没有办公地点,只能在宋庆龄的起居室里工作。无法搞到印刷设备,只好托友人在旅行时把稿件带到国外,由国外支持者帮助印刷出版。1943年的保盟年报《在中国游击区》就是在纽约印刷出版的。

  1944年,爱泼斯坦随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在延安,他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众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走访了延安的机关、学校、驻军和农村,采访了许多战士和农民,又东渡黄河采访了晋绥抗日根据地。他急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感写成书,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这些设想根本无法实现。

1944年,爱泼斯坦在延安

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爱泼斯坦(前排右二)等中外记者

  1945年至1951年初,爱泼斯坦与妻子邱茉莉一起到美国生活了五年,撰写出版了《我访问了延安——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西北解放区目击记》、《中国未完成的革命》、《中国劳工札记》。其中《中国未完成的革命》一书的书名,取自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

1950年初,爱泼斯坦与《中国建设》同事在编辑部四合院内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为突破西方的新闻封锁,向世界传播新中国的真实情况,宋庆龄再次向爱泼斯坦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参与创办英文杂志《中国建设》。1951年,爱泼斯坦夫妇毅然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回到中国,全身心投入到《中国建设》的创办工作中,通过文字与图片,向世界展现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与人民的精神风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宋庆龄1947年6月27日致函爱泼斯坦,称赞他写的书是“很好的了解中国的入门之书”

  爱泼斯坦是在宋庆龄领导的机构里从创建起就参加,并且工作时间最久的人,是宋庆龄最信任的人。从《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到《中国建设》,他们以文字为纽带,让世界看见中国的苦难与抗争、奋斗与成长,而这份坚守“真实”的初心,正是两人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部分内容和照片来自北京宋庆龄同志故居、中国福利会、

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