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阁论坛官网入口,绥化楼凤一品阁,唐人阁论坛官网入口,万花楼qm论坛最新全国茶楼app

首页>走近宋庆龄>焦点图
抗战烽火中的国际医疗救援——宋庆龄与国际友人 柯棣华
发布时间:2025-09-04 09:18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宋庆龄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行动,为中国抗战事业四处奔走,其中与“印度援华医疗队”的渊源,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国际主义篇章,医疗队中的柯棣华更是将自己的热血与生命奉献给了中国这片土地。

四十年代初身穿八路军军服的柯棣华

  193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消息传至印度,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遭遇深表同情。印度国民大会第52次会议正式通过决议成立援华委员会。1938年,在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的支持下,一支由5名医生组成的印度援华医疗队组建完成,成员包括队长马登莫汉拉尔·爱德(后中文名爱德华),副队长姆尔·卓克(后中文名卓克华),队员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后中文名柯棣华)、比齐??饴矶ぐ退眨ê笾形拿退栈?、德贝·木克(后中文名木克华)。

1939年3月15日,毛泽东在延安会见印度援华医疗队全体队员(左起第二为柯棣华)

  宋庆龄得知印度将派遣医疗队援华的消息后,十分欣喜。1938年7月7日,她致信尼赫鲁,信中真挚地写道:“中国人民获悉印度人民所表示的同情和支持,深为感谢和极受鼓舞,我借此机会表示我们的感激和同志情谊?!彼吻炝渖钪泄拐降募枘汛常绕涫乔跋咭搅浦г募蓉逊?,她急切地盼望着医疗队的到来,期望他们能为在战火中挣扎的中国军民带来生的希望。

  1938年9月1日,印度援华医疗队携带55箱药品、一些医疗器械,还有一辆救护车和一辆卡车,乘英国游轮自孟买起航。9月14日,医疗队抵达香港,受到中国红十字会的隆重欢迎。9月17日,援华医疗队到达广州,宋庆龄亲自前往码头迎接。宋庆龄向他们详细介绍了中国抗战的艰难处境,描述了前线战士们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依然顽强抵抗日军的英勇画面,强调了前线对医疗支援的迫切需求。她的话语让医疗队成员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之重。

1939年12月21日,朱德(右三)在山西八路军总部会见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右二为柯棣华)

  在广州短暂停留后,医疗队开赴汉口,并于9月30日抵达。10月1日,叶剑英等同志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会见了医疗队成员。彼时,武汉局势已十分危急,不久后,医疗队被迫经宜昌向重庆撤离。在重庆期间,为表达对中国的热爱,几位大夫请中印文化协会的谭云山教授给他们每人起一个中国名字,谭教授在每位的姓氏后面加了一个“华”字,从此,他们有了饱含情谊的中文名。

  医疗队成员一心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中开展工作,为抗战贡献更多力量,这一想法得到了宋庆龄的大力支持。然而,国民党方面对医疗队前往延安诸多阻挠。经中共代表周恩来的多次交涉以及宋庆龄的不懈努力与帮助,国民党最终同意放行。

  1939年2月,经过20天的艰辛跋涉,医疗队终于抵达延安,受到边区军民的热烈欢迎。鲁迅艺术学院和边区政府分别举办欢迎晚会,热情招待这些来自远方的友人。到达医院的当天,院长苏井观向他们介绍了医院的基本状况,医疗队当即表示愿意全力支援,为抗日战争服务。不久后,毛泽东会见了医疗队全体成员,毛主席亲切的话语和坚定的抗战信念,让医疗队成员深受鼓舞。

  在延安,医疗队成员们积极投入工作。但柯棣华和巴苏华了解到抗战前线缺医少药的严重情况后,多次主动提出到前线去。1939年12月,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踏上前往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征程。在前线,他们面临着恶劣的环境和随时可能到来的危险,但始终坚守岗位??麻诎偻糯笳街?,13天内收治伤员800多名,为其中580人施行了手术,平均每天施行手术43人次,其精湛的医术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前线的战士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疗队的工作逐渐进入正轨。但卓克华、木克华、爱德华因服务期满或生病,先后于1940年回国。而柯棣华和巴苏华继续坚守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辗转多地,为救治伤员四处奔波。1941年1月,柯棣华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他以白求恩为榜样,努力改善医院条件,提升医疗技术,为培养更多医疗人才投入了大量心血。他拟定教学计划、编排各门课程,亲自授课,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员们更好地掌握医学技能。

柯棣华医生20世纪40年代早期在中国

印度政府发行的关于柯棣华的邮票

  柯棣华在中国期间,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努力学习中文,不仅能用流利的中文与伤员交流,还用中文为学员讲课。他认真阅读《中国革命史》等中文书籍,深入了解中国革命,认定中国革命代表了人类追求光明的希望,并于1942年7月7日,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然而,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严重损害了柯棣华的健康。他的癫痫病经常发作,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守岗位。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不幸病逝于河北唐县葛公村,年仅32岁。

  噩耗传来,举国悲痛。12月17日上午,晋察冀边区为柯棣华举行了万人参加的追悼大会,百姓们成群结队地前来哀悼,称他为“第二个白求恩”。延安各界人士也于1942年12月23日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送了亲笔的挽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麻蠓虻墓手饕寰瘢俏颐怯涝恫挥Ω猛堑?。”宋庆龄也给柯棣华家属致慰问电,电文中说道:“如同白求恩大夫一样,柯棣华大夫的名字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因为他给他们带来了自己的医术,带来了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的支援。他的名字也永远不会被我们这些属于各种不同国籍的人忘记,因为我们从来都把每一个争取自由的斗争看作我们自己的斗争?!?/p>

  宋庆龄在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以及后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向医疗队介绍中国抗战情况,协助规划路线,帮助他们冲破重重阻碍到达抗战前线,让医疗队能够将国际主义的光辉,洒在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上,而柯棣华等医疗队成员的英勇事迹,也成为了中印两国人民友谊的不朽丰碑,被永远铭记。

部分内容和照片来自北京宋庆龄同志故居、中国福利会、

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