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整改中

首页>理事>理事关注
理事有话说(七十八)戴滨《以文化铸魂以美育树人》
发布时间:2025-07-04 09:51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戴滨

  音乐之美,非止于耳,更在于心。古人云:“乐者,德之华也”(《乐记·乐象》)。千百年来,中华礼乐文明始终将音乐视作涵养性情、陶铸人格的重要途径。作为深耕声乐教学数十载的教育者,我深切体悟到,音乐美育的深层价值在于以音声为舟楫,载渡学子驶向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

  在全球文化交融与本土文化自觉并存的时代语境下,中国音乐的美育教育必须以文化传承与人格塑造为核心,其要旨在于唤醒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同时保持清醒的文化自省。唯有深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美育之树方能枝繁叶茂。

传统意象的现代声乐转化

  基于音乐意象审美理论的跨学科视角,我探索并构建了中国传统古典意象(如“梅、兰、竹、菊”)与中国声乐作品体裁之间的双向互文关联,使传统文化内核与现代声乐文化产生共振。为此,我系统整理并录制了近二十年专业院校中国声乐教学的核心曲目,出版了系列声乐教学光盘《梅·兰·竹·菊》。自2011年起,依次完成了“梅”之中国歌剧篇、“兰”之中国民歌篇、“竹”之古曲·艺术歌曲篇、“菊”之中国声乐叙事曲篇。此外,还出版了《中国经典古诗词歌曲集》,并通过系列声乐讲座、师生音乐会等形式进行教学实践推广。

  在艺术表达上,我提出以“声、情、字、韵、腔”为核心美学维度,构建独特的艺术体系。这五大维度既独立成章又互为表里,共同诠释了中国声乐“技以载道、艺以传魂”的美学本质:

  声:追求自然通透的共鸣与科学发声技术,强调声音的穿透力与流动性,如明代朱权所言“若游云之飞太空”。

  情:即“曲情”,指作品蕴含的情节与情感。演唱者需深刻理解作品内涵,方能准确传达悲喜愁欢等情绪,做到“问者是问,答者是答”,避免情感错乱。

  字:恪守“依字行腔”原则,以“字正腔圆”为基础,确保语言韵律与音乐旋律的深度融合。正如王骥德《曲律·论腔调》所强调:“当使字字轻圆,悉融人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决”,古人谓之“如贯珠”。

  韵:“韵”历来被视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之一,在声乐中体现为独特的韵味和意境。

  腔:中国声乐的“腔美”主要体现在行腔的流畅变化与润腔的精微处理上,古今理论家对此多有精辟阐释。

教学相长中的文化传承

  全球化时代,音乐美育更需秉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胸襟。在我的教学中,学生不仅演唱中国作品,也研习德奥艺术歌曲、意大利歌剧等。这种跨文化实践,使学生深刻领悟“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深意,在差异中反观自身文化特质,从而坚定“中国声乐”的文化自信与表达自觉。

  我的声乐课堂突破单向的“授”与“受”,着力启发学生从多维视角思考与探究。我常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声乐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鼓励他们回溯文化根源,深入民间与生活寻找宝藏。基于民歌采风素材,我改编了《苗岭飞歌》《绣荷包的俏妹子》《月光光》《爱的凝眸》等作品,力求使“原生”与“艺术化编创”相得益彰。中国声乐百花齐放,同根同源各美其美。唯有在传承中敬畏,在发展中思索,笃定前行,不断为中国声乐注入新生命力,方能在时代号角中,以中国之声唱响中国故事。

  教学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养着学生的成长。我深知自己只是浩瀚中国声乐海洋中的一朵浪花,始终徜徉其中,学习吸收前辈的理论教学成果,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服务广大声乐爱好者。整理录制《梅·兰·竹·菊》的十年,是与同行切磋学习、精进技艺的过程,更是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珍贵历程。我们期望通过对中国声乐叙事曲等体裁的系统梳理,更好地传播中国声乐教学理念,丰富教材多样性,为中国声乐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苏轼有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鄙旨家账媸贝鞅洌黄渲性滩氐拿褡迩楦杏胛幕?,正是美育永恒不变的灵魂。唯有深植民族沃土,贯通古今,融汇中西,方能使中国声乐教育真正成为培根铸魂、温润心灵的生命之学,让中华美育精神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百花同根,各展其芳。

 ?。ㄗ髡?戴滨 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