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齐鸣秋在论坛上致辞 图片来源:新华网 李想
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值此第五届海峡论坛盛会召开之际,由我会和台湾中华文化推广协会、张老师基金会、中华中兴菁英发展协会、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海峡论坛·公益论坛”也拉开了序幕。在此,我代表主办单位,向出席本次论坛的两岸公益机构及热爱公益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给予论坛大力支持的国务院台办领导、福建盛厦门市及台湾相关机构表示衷心的感谢!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业绩与革命精神受到海峡两岸普遍认同和敬仰。作为孙中山精神的坚定支持者和捍卫者,宋庆龄女士毕生致力于民族解放与自强,提升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为中国现代公益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秉承宋庆龄女士的遗志,成立30多年来,充分运用自身优势,关注民生,关注未来,团结两岸力量,开展公益活动,宣传公益理念和文化。特别是近十年来,我会在致力于两岸交流与合作过程中,突显公益元素,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我会将缔造未来与促进两岸和平发展的工作宗旨相结合,调动两岸资源,重点开展改善民生、惠及百姓,特别是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公益项目。
2000年,由我会理事、来自台湾的邵秀华女士发起喜舍基金,主要针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少年儿童及孤寡老人,开展教育、健康等方面的资助工作。捐赠主要来自于台湾和部分海外华人的企业及个人,其中有企业家、教育工作者和普通民众。经过多年的努力,喜舍基金已在大陆12个省22个县建立了援建项目,援建学校23所,受益学生约2万人次,有上千人次获得奖助学金,救助孤残约5万人次。从2001年开始,我会与台湾富邦文教基金会持续开展了“发展迟缓儿童早期疗育”项目,该项目以“奉献爱心,帮助发展迟缓儿童回归主流”为宗旨,开展社区宣教,资助发展迟缓儿童早期疗育,设立智障儿童实验班,召开康复专家研讨会,组织两岸医学专家学者互访交流,在帮助发展迟缓儿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至今已有两岸近万名发展迟缓儿童从中受益。
青少年的成长与成才,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2007年,我会设立“祈福彭磷基奖励基金”,奖助在大陆学中医(药)的台湾大学生,并在每年7月举办两岸中医药大学生夏令营,惠及近千人次。2008年,在台湾著名影视演员赵文瑄先生支持下,我会启动“培罗成少数民族教师培训”项目,近五年来先后在内蒙古、广西、新疆、云南、西藏、浙江六个省、自治区举办少数民族教师培训,为1200余名乡村少数民族教师提供公益培训,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此项目荣获“中华慈善奖”之“最具影响力公益项目奖”。
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会与台湾相关机构及人士携手抗灾,体现了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2003年,我会组织两岸医护专家开展“抗击非典”经验交流活动;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以后,我会邀请两岸心理学及生命教育领域专家多次赴灾区进行心理援助,为“金色阳光工程”心理热线及咨询中心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两次组派四川地震灾区青少年赴台休养;2009年,台湾发生“莫拉克”台风灾害后,我会捐款300万元人民币,用于灾区恢复重建和青少年教育事业。
两岸合作的基础是加强彼此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分享成功经验。我会的两岸交流由“能互相来往”到“多互相来往”,逐步发展到“频繁往来”、“深度交流”。从1992年两岸儿童文学研讨会,到2012年两岸孙中山宋庆龄研讨会;从2001年两岸少年儿童大联欢和2006年两岸大学生领袖论坛,到2012年“追寻历史足迹、弘扬中华文化”系列活动;从2007年两岸青少年教育研讨会,到2012年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从2008年《永恒的依恋--两岸青年交流随想录》出版,到2011年两岸青年学生原创歌曲《我们的心》在人民大会堂唱响,多年的积极尝试,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新时期两岸交流的稳步推进、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承孙中山、宋庆龄的精神和思想,积极推进两岸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公益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两岸在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发面“各有优势、互有需求”。台湾在公益慈善方面是先行者,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公益慈善文化和社会诚信体系,民众和企业对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度较高,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具有比较普遍的自觉性,志工服务无处不在。在公益组织发展方面,台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运作公益事业的专业化、精细化程度较高。目前台湾的慈善事业在逐步转型,从民间个人的慈善行动转向团体化、组织化和家庭化的慈善行动,有很多经验值得大陆学习和借鉴;而大陆地区的公益慈善事业经过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也逐步系统化、专业化,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积累了很多方式方法,大陆的公益组织正在蓬勃发展,其专业化程度正在快速提升。特别是当前在各类公益慈善活动和重大灾难的救助中,来自基层的志愿者发挥了越来越广泛的作用,成为公益慈善领域的亮点,而公益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也在逐步加强。
当然,尽管两岸在联合救灾等领域表现出高度默契,展现了深厚的民族情感,但公益合作还处于自发性和零散性的状态,缺乏常态化的互动机制和平台。两岸公益交流有着迫切的社会需求,公益合作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交流经验、分享成果、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是造福两岸民众的切实举措。这正是我们发起举办两岸公益论坛的初衷。我们需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促使两岸的公益精神和人文关怀延伸到各个方面,把两岸公益事业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两岸公益论坛是两岸交流与合作的宝贵平台,为提高两岸公益事业发展水平提供了契机。我们将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培育和健全两岸公益交流的长效机制,开展两岸公益交流与合作的系列活动,促进两岸公益事业的新发展。希望大家在“两岸公益交流与合作”的大主题下,就“志愿精神与公益实践”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构建”进行深入探讨,汇聚智慧,传递爱心,取得惠及两岸民众的实际成果。
“响必应之于同声,道固从之于同类?!比梦颐切止?,乐于奉献,彼此关怀,惠泽民生!
最后,祝愿第五届海峡论坛·两岸公益论坛圆满成功!
(供稿 办公室)
机构动态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