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六塘民族小学黄晓彤
我所工作的学校地处边远的乡村,交通、信息、文化比较落后,经济更是滞后,为了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许多家庭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一个个无人管的留守孩子逐渐增多,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孩子主要由祖辈或亲戚代为教养,隔代托管普遍,有少数儿童没有明确的托管人,处于放任自流,教育、情感缺失的成长环境,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使大多数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了问题。他们有的任性、冷漠、自卑封闭,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有的内向、孤独、柔弱无助;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等。因此,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着广大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如何走进他们的心灵,如何引导这些孩子,让他们能够安心的学习,健康地成长呢?
一、教师要成为学生社会人格的促进者
作为具有极强可塑、可变性的留守儿童,他们的人格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与之有着最亲密、最长期接触的老师承载着无限的责任。
新转学进校的一名留守儿童在学校食堂首次就餐后在日记中写道:“……看着长长的队伍,我感觉肚子更饿了,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呀?……突然,我发现一个小男孩端着一份饭喜气洋洋地从我身边跑过,他怎么不排队?原来,他是老师的孩子?;刮耸Ρ砟?,简直是狗屁!……”
如果孩子的父母在身边的话,也许会告诉他该去努力地抗争,也许会告诉他宽容是一种美德,也许会告诉他老师也会存在失误……不管怎样,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得到的一定是一种积极的人格取向,而非眼前孩子在日记中自己产生的对世俗的疾忿、对人生的消极、对社会的偏激。
到我值班了,我特意慢走几步主动与他攀谈,讲了一个我亲身经历的小故事:一天深夜,咽喉炎发作,我去医院输液,年青的小护士不知因为劳累还是紧张,连扎了三次也不成功。我强忍着疼痛微笑着对她说:“怎么啦,小姑娘?太累了吗?还是拿我做实验呀?来,歇口气再来一次!”这次终于扎好了,小护士腼腆地冲我一笑,轻轻地贴上胶带关切地说:“对不起了,有事叫我!”
听了我的故事,孩子懂事地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眼里流淌着善解人意的柔光。我又告诉他,食堂刚开始运营,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小问题急待完善,而且在我们的将来,在每个人身边,不平等总会存在,要学会面对它、战胜它、消除它!
二、教师要成为学生社会行为能力的培育者
留守儿童具备了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良好的行为能力,即明确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掌握在社会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方式,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并成为社会主宰的一分子。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儿童在校时间较长,吃住在学校的留守儿童在校时间更长,儿童的社会化活动、社会交往也局限在学校这个“社会”环境中。因此,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社会化成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培育留守儿童良好的社会行为能力也成为教育者的一个必修课程。
我所教的班级里的黄佳盛同学平常总是灰头土脸,很是肮脏,看着就觉得恶心。教育他很多次了就是没法改,因为父母不在家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年纪大了都很难自理,没法照顾他。后来我找到一位很帅气很干净的男孩子,学习也不错,他也是留守儿童,但是他什么事都能自己做。于是我在班会上,让他介绍了在生活上如何自理的。我再伺机说:“其实每一位同学只要真想做事,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好的。”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第二天,我就发现黄佳盛同学的脸变干净了,不但不觉得他恶心了,还觉得他长得挺可爱的。一上课我在班上马上表扬了他,同学们也送给了他掌声。在大家的赞美声中,他获得了信心的力量。从那以后,他的脸干净了,学习也进步了,各方面都表现得比以前好。这种赞美体现了同学们对他的爱。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生活在父母关爱中的孩子不仅仅享受着精神的抚慰、心灵的多彩,更在与父母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言传身教,学会了穿衣戴帽、待人接物,学会了与人交流、与社会融洽,逐渐成为“社会的人”。不然为什么人们总称那些缺乏修养的孩子“有人养、无人教”呢?
一个成功的老师,应承担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个上千年的社会嘱托,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帮助。对留守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小事,教师都主动地去关心,去照顾,不厌其烦,让他们有“家”的感受,得到“家”的温暖。如天气凉了,引导他们多穿衣;病了,多唠叨提醒其按时吃药;违纪了,多和他面对面聊聊等。应该利用一些特定时间(如节日、生日等),举行一些有创意的活动,让留守学生真实地感受老师、班集体的爱,重拾他们心中那份渴望已久的被爱的情感体验。
机构动态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