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 姚炜
我和陆云泉理事主持的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新时代德育研究》课题开展三年来,课题研究内容明确,研究路径清晰,研究实验校覆盖面较广且各具特色与优势,成功开展多次思政课展示交流研讨,课题组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迈出坚定而富有成效的步伐。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存在“上热、中温、下凉”的现象,表现为:指向性不明、层次性不清、递进性不强、渐进性不够,在课程建设、评价体系、社会支持、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如何画好思政教育“同心圆”,下好立德树人“一盘棋”,破解难题、实现突围,我提三点建议:
一、大中小思政课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坚持——目标导向一体化
大中小学思政课,尽管学段不同,授课内容有异,教学方法也有差别,但在宗旨和目标上却高度一致。思政课都要“恪守正道”,坚守正确的原则和道路,守方向、守立场、守根本,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的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所以,思政课要在守正中保持定力,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永葆初心。这是思政课一体化的灵魂。
二、大中小思政课要坚持——教研活动一体化
思政教育不是几个人的事,也不是几堂课的事,更不是几个活动的事儿。思政教育要看得宽,要超出一间教室、一个操场、一所学校;思政教育要看得远,要超过一堂课、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思政教育要看得高,要超越一本书、一套题、一个分。
实施教研活动一体化,就要扩大思政课教学“朋友圈”,构建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学习共同体或教研联盟,搭建跨学段、常态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集体备课机制,相互观课评课,共研共享,了解其他学段在讲什么,准确把握学生“认知起跑线”,“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关涉多学段、多部门、多要素。不同学段的老师可以取长补短,在“讲深讲透”方面,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仰起头,向高校教师学习,加强学理性;在“讲活”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蹲下身来,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习,加强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我们重庆的课题实验校巴蜀中学瞄准“红色重庆”,打造“六融思政”生态,让思政教育深起来、透起来、活起来,直至美起来。具体做法是:将校内课程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将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相融合;将理论学习与育人实践相融合;将课程育德与文化活动相融合;将科研引领与专业成长相融合;将师德师风建设与学生行为规范相融入。
巴蜀学子坦言,“思政课教会我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让我们明白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奋斗答卷!”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开展的“依托校内外资源,深化家乡情怀培养”的教育实践,提出家乡情怀,从来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深根于城市的街巷、建筑与故事中,是每一代人守护家园的信念,更指向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内心的教育情怀。
热爱,源自了解,只有深入了解国家以及家乡的历史、文化、现状、发展,才能更好地投身于国家和家乡的建设中去,才能更好地将热爱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家乡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充分看见才能真正热爱,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另外,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是制约城乡思政课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可进一步探索开展积极有效的组团式帮扶机制,力求为推动乡村中小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大中小思政课要坚持——创新驱动一体化
思政课教师要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实现“道”与“术”的高度融合。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和技术变迁,大中小思政课都必须与时俱进,在方式方法上大胆创新,要共同研究创新驱动的“秘籍”,尤其要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以“走新”之术促“走心”之道,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到大德铸魂、公德善心、品德润心。
思政课一体化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要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善于以小故事阐述大道理,善于把教材语言转化为课堂语言,要上出情感和温度,要敬畏课堂,避免上课照本宣科,避免教学索然无味,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要上出思政课应有的风骨,上课要激情澎湃、真情涌动,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你要打动学生,首先要打动自己。武汉市解放中学思政课教师吴又存提出,思政课教师不能做“照本宣科”的赵先生;也不能做“背诵可以得高分”的贝多芬;更不能做误人子弟的“误”先生。教师要把课堂变成滴灌生命之魂的舞台,要让学科内容更具深度,让课堂氛围更有温度,让德育教育更有可信度。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提出,上好思政课的三个标准:最好的思政教育,不是要求“谁”,而是点燃“我”;最好的思政课堂,不是灌输“知”,而是扬起“帆”;最好的思政评价,不是为了“分” ,而是滋润“心”。
思政教师要始终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摆在首位的就是政治要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只有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
接下来,我和课题组将继续深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全国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更多有益借鉴,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贡献力量!
?。ㄗ髡?姚炜 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院长)
机构动态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