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下午,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昆明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共同主办的“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走进云南活动在昆明市金康园小学举行,农业科学家以“田野里的‘黑科技’”为主题,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公开课,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科学探索的种子。
道法自然 水稻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胡凤益教授 云南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植物生产类(农艺类)本科专业教指委委员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卑樗孀耪馐资煜さ牟逖硎?,一场关于“超级稻米”的奇妙之旅在这里开启。云南大学教授胡凤益以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和他的“禾下乘凉梦”为引,带领孩子们感受“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的蜕变历程。他向现场的同学们介绍自己和团队多年研发育种的“多年生稻”,这种通过非洲与亚洲水稻杂交培育的“超级水稻”,利用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可以一次插秧、多次收割,有效节省种植成本和劳动力投入。当听到“这种新型水稻能省去每年的育秧插秧,让农民伯伯少弯腰”的介绍时,教室里响起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金康园小学六(7)班的学生杨骐瑞说:“原来田野中不仅仅只有劳动的人和工具,还有着一项项令人惊奇的科技。今后我要努力学习,让自己的科技创新改变世界。”
小土豆,大智慧
尚轶教授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另一场别开生面的“薯类课堂”同样精彩纷呈。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尚轶化身“土豆侠”,以《小土豆大智慧》为题,与同学们分享关于马铃薯的知识,介绍了一个小土豆引发的“科技革命”。
尚轶介绍,土豆具有好吃、好看、好种等特点,但相对的,栽种土豆都是靠发芽的薯块进行无性繁殖,500克种薯只能种2平方米地方,但如果种植土豆可用“种子”,2克的种子可以栽种一亩地。未来,在土豆种植中,可不再只依靠块茎种植,而是可以像小麦、水稻一样,用种子播种种植,这就是农业科技的魔法。
金康园小学党总支书记李雪菲说,课堂不仅仅只在校园里,“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活动给予了学生不一样的知识和视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平时接触不到科学知识,这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动手体验科技魔力
活动现场还组织了科技农业实践,青少年亲身体验智能电路检测蔬果成熟度的科技魅力,揭开农业机器人如何“看懂”颜色、分选果蔬的神秘面纱。学生们分组操控机器人模拟蔬果分拣,看着传送带上的“红绿果实”被精准分类,纷纷惊叹:“原来课本里的电路知识,真的能让机器‘学会’挑水果!”
孩子们想对科学家说
活动结束时,胡凤益教授和尚轶教授收到了来自学生们的厚厚一摞留言卡,卡片上童真的话语承载着孩子们对科学家的敬仰、对科学世界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许。
我想对胡凤益教授说:您的研究真正体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多年生稻的推广不仅助力农民增收,更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向您致敬!
金康园小学 钟丹淳
我想对胡凤益教授说:感谢您改良出的多年生稻,农民不用在春天再一次播种,这对农民的身体有极大的好处。我的外婆就是年轻时劳动留下了一身的病。我有一个好奇的点:多年生稻和一年生稻的产量区别大吗?
金康园小学 胡天诚
我想对尚轶教授说:您好呀!一直对您的科研成果满怀好奇与崇拜。那些特别的马铃薯究竟藏着多少有趣的秘密呢?我特别期待能听到您的解答。我也暗下决心,以后要像您一样,用科学为社会添砖加瓦。现在的我会努力学习,期待能收到您的回复!
金康园小学 吴思娴
我想对尚轶教授说:尊敬的尚叔叔,您是我心中非常伟大的科学家,我从心里佩服您为农业科学所付出的努力和作出的巨大贡献!您就像魔法师,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让农作物变得更加茁壮,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您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只要我们有梦想,并为之奋斗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好好学习,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努力作出贡献。希望您能一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科学的种子一旦播下,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机构动态 | 更多>> |